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名曲赏析 > 巴洛克音乐时期音乐之父——巴赫

巴洛克音乐时期音乐之父——巴赫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在巴洛克音乐时期,有两位占据主导地位的作曲家。他们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他们出生于同一年,也就是1685年。



巴赫非常喜欢去听音乐会,当时没有汽车、公共汽车、火车和飞机,所以去很远的地方听音乐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15岁的巴赫,会经常步行到距离汉堡48公里的地方,去听管风琴音乐会。哪怕是19岁,他已是管风琴乐师,依然还会步行343公里去听他心目中的英雄管风琴音乐家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会......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丰富的德国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把西欧(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不同民族音乐风格融为一体,可以说他的音乐集合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



巴赫在世时并未享有任何盛名,而且1750年离世,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就已被大家遗忘。一直到18世纪,他的名气才开始不断地增长。同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曲》 



《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曲》是巴赫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乐曲旋律饱满而有力又非常有宏伟的气势。


同时,这首曲子具有华丽的技巧风格,如:托卡塔具有饱满而富有戏剧性的效果,赋格主题与托卡塔主题紧密相连。

注释:

1、托卡塔是触碰的意思,它是一种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用一连串的分解和弦以快速的音阶交替构成,所以托卡塔曲也叫触技曲。

2、赋格是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一种复调音乐体裁,又称“遁走曲”,意为追逐、遁走的技巧风格,如:托卡塔具有饱满而富有戏剧性的效果,赋格主题与托卡塔主题紧密相连。



《圣马太受难曲》



《马太受难曲》于1724至1727年间创作,内容采自《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号》



巴赫的管弦乐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部《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协奏曲一共6首。这6首协奏曲本不是一套,各首需要的乐器组合不同,所以巴赫给它们起的标题是《6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


这些协奏曲,巴赫使用了当时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当时勃兰登堡大公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的音乐班子只有6位乐手,而这些协奏曲中即使配器最少的第六首也需要7件乐器,根本无法演奏,结果这些作品就在大公的收藏室内闲置了13年。大公去世后,一部协奏曲以48个分尼的废纸价格卖掉。幸运的是这些协奏曲被巴赫的弟子、当时著名的作曲教师奇伦贝格买去,他又把它们送给了他的弟子、普鲁士亚马利亚公爵之女。这位公爵之女就是腓特烈大帝(普鲁士国王)的妹妹,这些手稿才得以被保存下来。



《G弦上的咏叹调》管弦乐组曲第三号


《G弦上的咏叹调》是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这首乐曲,直到巴赫离世100年后才开始流行并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


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巴赫,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该曲子就是今天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



万物萧瑟的季节里,感受音乐的绚丽色泽


下图是我们的公众号二维码

喜欢就关注我们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