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名曲赏析 >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他带给人们的是上帝的语言

华丽高雅而不做作



作曲家
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生平
早年自行学习

巴赫出生于德国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9岁丧母,10岁丧父,与兄长一起生活。
 
专横的兄长不允许巴赫翻阅学习音乐资料,巴赫只得趁着夜色偷偷地抄录心爱的曲谱。
青年时代离家出走

15岁时巴赫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
 
巴赫一头钻进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像块巨大的海绵吸收音乐知识。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毕业担任演奏员

1702年巴赫毕业,翌年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二十年中,他干过许多行当。
 
音乐生涯

魏玛时代(1708-1717)
1708年7月巴赫任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管弦乐师。在魏玛,巴赫创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也首次发现了维瓦尔第的音乐,开始了协奏曲的创作。
《d小调托塔卡与赋格》BWV 565
采用了d小调,4/4拍,全曲气势宏伟


克滕时代(1717-1723)
 


著名的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展现了绚丽多彩而又富于独创性的对比,华丽而高超的复调手法,活跃而宏伟的旋律。
巴赫在克藤王子的没落的小宫廷中担任乐长,领导一个不大的宫廷乐队,给王子的歌唱伴奏,弹古钢琴供他欣赏。在此时期巴赫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器乐重奏和古钢琴方面。特别是在古钢琴音乐中,在这新的世俗艺术领域中表现了他的才华。

莱比锡时代(1723~1750)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期间他出任圣托马斯合唱团的指挥,创作了大部分圣咏音乐:经文曲、清唱剧、受难曲、神剧以及《b小调弥撒曲》。他逝世于此,双目失明。

1733年,巴赫为在莱比锡矩形的庆祝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继位而谱写。曲调中洋溢着博大、宽广的豪迈之情,使听者仿佛置身于庄严的圣殿之中。

音乐特点
巴赫成功的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特别在复调音乐上是个集大成的人物。他的音乐深深植根于德国民族音乐之中,这也是当时德国先进市民的民族意识的反映。
影响
巴赫在古典作曲家中的地位应排在何处呢?单巴赫的作曲技巧以及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上,他足以驰骋在任何音乐家之上。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其中,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这哪是小溪(Bach)啊,这明明是大海呀!”

他是音乐的全部和终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