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名曲赏析 > 中国第一神童为何抛妻弃子出家为僧? 神童集体“伤仲永”走下神坛变平庸

中国第一神童为何抛妻弃子出家为僧? 神童集体“伤仲永”走下神坛变平庸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小朋友在偶尔表现的超出同龄人智商的时候,总会被周围的大人称为“小神童”,似乎以此就将他们的超乎常人体现的很独到了。至于他们“神不神”,“怎么神”,人们大都不关心。


我们早在课文中就曾经认识过一位“陨落”的神通——方仲永,他出身在贫寒之家,父母也都是普通的农民,但是他在五岁的时候,无师自通学会了写诗。

 

能书写,能作诗,一时间成为邻里间夸赞的神童,而他的父亲没有让他接受教育反而借此谋利。等到他年纪变大,才华不再,人们也不对他感兴趣,最后神童的结局是沦为平庸。

 

8岁华裔神童智商超99%人口

 

小编最近看到的关于神童的报道是这个~

(悉尼神童的新闻截图)

 

澳洲七台的一档热门节目《Little Big shots》中一位8岁的华裔神童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超凡的记忆力让人印象深刻。他能背下圆周率小数点后的200位,可以准确说出世界上每个国家的首都,背出澳大利亚和美国任一总理或总统的名字和上任年份。

 

年仅8岁的他被专家鉴定为是1%的高智商人群,毫无压力碾压剩下的99%的人。新闻里也提到了他成为了门萨俱乐部的会员,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门萨俱乐部是做什么的。百度上介绍,智商148是最低入会标准,而普通人的智商在85—95之间。

 

(百度上关于门萨俱乐部的介绍)

 

我们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上帝给你开了一扇窗,就一定会关上一扇门。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即使是神童,在智商上超越常人,其他方面也一定不如常人。这句话不知道是99%的人杜撰出来自我安慰,还是确有其事。

 

有一位被称为“中国第一天才神童”,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第一神童为何抛妻弃子遁入空门


宁铂出生在江西赣州市,13岁就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破格录取的大学生,一时间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期待看到他为祖国做出贡献,在社会上大展身手的时候……他却抛妻弃子出家做和尚了。

 


我们先来看看宁铂凭什么可以被称为第一神童:


出生于普通家庭没上过幼儿园,2岁时可以读30多首古诗词;3岁时从1数到100;4岁时能写400个汉字,自己翻阅中医书籍,开药方;5岁翻看围棋书籍,和大人博弈;9岁时看唐诗宋词,能吟诗作对;最后13岁成为第一个破格录取的大学生。

 

 

如果按照脑洞的推测,他可能是“灵魂穿越”过来的吧,否则这神的程度也真叫人瞠目结舌。理论上来说,他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应该是如鱼得水,在一群智商超群的少年中也丝毫不会逊色的。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所有人的预期发展。

 

进入少年班的宁铂没办法学习自己喜欢的天文学,只能按照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选择了理论物理。除了专业之外,就连自己的婚姻也不是自己的选择。虽然才19岁他就成了最年轻的助教,但是无法自己做主的人生让他饱受痛苦。

 

婚姻生活的不满,人生规划的不明确,他内心惶恐不安开始潜心修佛,在佛学里找寻答案。2002年的时候他决定在五台山出家,但是被学习领回来了,额,想想这个画面就……


终于在一年后,他放下了一切,离开妻子儿子,斩断所有尘缘遁入空门。

 

 

我认为宁铂实在算不得“伤仲永”,他虽然没有按照大家的期望获得世俗上光彩的成就,但是他摆脱了儿时开始不由自主的人生,在佛堂里找到了自己。

 

 

不知道还有人记得魏永康吗?这个,相信还有人会有些许印象,毕竟这个事例也被家长用来教育孩子独立用烂了。

 

2000年的5月份,17岁的魏永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录取,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但是他脱离了母亲的照顾之后,除了看书完全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魏永康)

 

冷不知道穿衣服,热也不知道脱衣服,房屋不打扫也很少和别人交流,忘记参加考试和写毕业论文,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在2003年7月份的时候,硕士学位还没拿到,他就被学校劝退了。

 

他从小被人称作神童,他12岁的时候获得了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三等奖,中学生物理竞赛岳阳赛区一等奖;16岁的时候获得了湘潭大学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20周年物理知识抢答竞赛的二等奖……

 

但是魏永康这样的神童完全是培养出来的,因为母亲的悉心照顾,将他的学习和生活安排的有条不紊,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他的潜能。所以离开了母亲的照顾,他可能还没有普通人生活的好。

 

尊重孩子千万不要伤仲永

 

方仲永的父亲眼光短浅,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让自己的孩子沦为平庸。一个天降奇才,没有很好的引导,最终还是可惜了。而魏永康的事例也告诉我们,神童是可以培养出来的,现在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先学做人再学知识。

 

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录取了很多在数理化上天赋异禀的孩子们,他们大多是13—18岁。在同龄孩子读初高中的时候,已经入大学和老师一起做研究做课题。他们的优秀不容置喙,但是有没有问过,他们真正的兴趣呢?

 

毕竟学习也只是一种能力,成绩好的同学只能在学校里有些运气罢了,进入社会之后我们才会明白很多事情不是学校那样的简单,依照分数办事。所以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独立思考,这些都是家长和老师忽视的。

 

萨尔曼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中提到知识之间有很强的连续性,前面的只是不牢固会多米诺式的影响后续学习。所以说,那些少年天才们用1-2年的时间学完了别人4-5年的课程知识,是一种压缩式的加速学习模式,也是不可取的。

 

孩子是无罪的,天才是神降的礼物,所以如何让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