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名曲赏析 > 名士学人布衣身——张伯驹

名士学人布衣身——张伯驹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新朋友点上方“晒宝会”一键关注

名士学人布衣身——张伯驹

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张伯驹先生,与溥侗、袁克文、。如今人们提起他,也多以“大收藏家”之名冠之。而我最初接触他的文字,却是他的诗词联语。他编著过一本薄册子《素月楼联语》,就深得我喜欢,一度曾与我晨夕相对,百读不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买过一本书《对联欣赏》,其书名就是张伯驹先生所题。不过那时的我,实在也读不出伯老书法中的韵味来,只觉得其线条曲曲弯弯,真如古人所谓“春蚓秋蛇”一般。

后来渐渐才知道,张伯驹先生的字,就是被刘海粟所誉之为“鸟羽体”书法。说起张伯驹,刘海粟评论说:丛碧(张伯驹号)兄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姐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剧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书画圈内许多人都知道,刘海粟先生是个不肯轻易夸赞他人的大师,尤其是对他的同时代人,但论起年小他二岁的张伯驹,却如此不吝赞辞,我想,这主要还是看重张伯驹不俗的人品和学问。

张伯驹自幼天性聪慧,七岁入私塾,九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据说他从小就博览群籍,看的书多得难以胜数,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由于其父张镇芳与袁世凯是远亲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军界。后因不满军阀混战,也懒于在功名上有所建树了,1927年起投身金融界,历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等。也就在此时,他开始对传统书画的鉴赏以及诗词戏剧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着手于收藏古代书画名迹了。

虽说那时的张伯驹,家产雄厚,富可敌国,但他却和袁家公子不同,衣着朴素简单,从不穿绫罗绸缎,终年只是布衫一袭,且烟酒不沾,饮食也极为平淡。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虽然很有腔调,但为人非常的低调。不过,张伯驹的骨子里还是有些孤傲和愤世嫉俗的,从性格的表现上就让人感觉他有点内向和清高,如是遇上话不投机,即便是宾客满座,他也会坐在一隅一言不发,用手一根一根地拔胡子,谁也不理。为此,有些朋友在背后就送了他一个“张大怪”的雅号。

我想在近百年的文化史上,无论是书法还是收藏,张伯驹恐怕也确实能担当这一“怪”了。

张伯驹的书法,初学钟王,后以独具一格的行草体名世,人称之为“鸟羽体”,估计也是因其线条笔划似乎有一种飘逸的动感,如羽飞燕舞,清妍秀美。曾见有评论者撰文说张先生的书法高古纯朴,骨力内含,跳出了钟王之窠臼云云。恕我眼力不够,颇难苟同。我以为张伯驹先生的书法,虽然面目独创,然在笔力上,终觉有所不到,尤其在写大字时,则显力怯矣。而其一些小字题跋和日记手迹,还是透出他一些传统的笔墨功夫的。当然,对一位长年浸淫于古代一流书画真迹之中,其练就的高超眼力和识见是无可替代的。对于自己的书法,有认识,也有一定的自信。这里,我们从张伯驹题《宋蔡忠惠君谟自书诗册》中的一段话中,还是能读出一二的。他说:“余习书,四十岁前学右军十七帖,四十岁后学钟太傅楷书,殊呆滞乏韵。观此册始知忠惠为师右军而化之,余乃师古而不化者也。遂日摩挲玩味,盖取其貌必先取其神,不求其似而便有似处;取其貌不取其神,求其似而终不能似。余近日书法稍有进益,乃得力于忠惠此册。假使两百年后有鉴定家视余五十岁以前之书,必谓为劣迹矣。”

张伯驹夫人潘素,亭亭然玉立在一瓶寒梅旁边,长长的黑旗袍和长长的耳坠子衬出温柔的民国风韵。

在此,至少是觉今是而昨非了。

再说收藏,张伯驹的最初收藏主要和末代皇帝溥仪以及一些清室后代们不断变卖宫内的文物有关。那时清政府灭亡后,一些宗室皇亲再也没了以前骄奢优越的地位,生活窘迫,只得将以前从宫中偷出的文物国宝一一变卖,换得钱财来维持他们的富足生活。为了不让这些国宝流入外国人之手,张伯驹则尽其所能将部分的大内珍品购进收藏。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名帖名画,其中不少就是当年张伯驹先生的藏品,如李公麟的《五马图》、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卷》、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米友仁的《姚山秋霁图》、文征明的《三友图》、蔡襄的《自书诗册》、赵松雪的《草书千字文》等。当然,最为著名也是重中之重的国宝级藏品,毫无疑问,就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和隋展子虔的《游春图》了。

中国传世最古画迹 展子虔《游春图》,距今1400多年,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

1946年,张伯驹为之几乎倾家荡产,以240两黄金购藏之。

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平复帖》,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当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此件国宝原在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弟溥儒之手,其最初开价二十万大洋,张伯驹无力购买。后经张大千、傅增湘几度从中斡旋,又恰逢溥儒母亲病故,急需一笔钱用,最终才以四万转让与张。张伯驹得此珍品后,欣喜万分,遂命自己的斋号为“平复堂”。而后曾有日本古董商人以三十万大洋让其割爱,但张予以一口回绝。而为了《游春图》,张伯驹起初是力劝故宫博物院买下,但抗战时期,院长马衡实在拿不出钱来,为了不让国宝流失海外,张伯驹楞是不惜变卖房产高筑债台,凑得二百四十两黄金,才终于将此画留下。

中国传世最古墨迹 西晋 陆机《平复帖》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

张伯驹1937年以4万大洋买下它。

张伯驹不惜以倾家荡产收罗文物的故事,使之名声大噪。张自己则解释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这些不是为了钱,而是怕它们流入国外。”他在自己的藏品书画录中还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后来他以行动也证实他的所言,自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夫妇就陆续将收藏三十年之久的名迹珍品无偿捐献了国家,显示了张伯驹先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也凸现出作为大收藏家的他至高的收藏境界。

然而众所周知的原因,就这样一位爱国名士、“好好先生”(张伯驹因藏杜牧《张好好诗卷》曾自号“好好先生”),在1957年时还是难逃被划为“右派”的厄运。不过,张伯驹自己对此却非常坦然,他幽默地说:“我鉴定书画也有看错地时候,那为什么就不允许人家给我戴错一顶帽子呢?”就一样一位宽容豁达的老人,终于熬过了阴霾岁月,但毕竟年事已高,最后于1982年,以八十四岁高龄于北京后库的北大医院走完了其跌宕传奇的一生。说来还有一事,就在张伯驹住院的最后日子里,家属屡次想为张伯驹从普通病房转一稍好的病房时,均遭到院方以“级别不够”而拒绝。当张先生故去后,他的亲友还专门跑到北大医院去叫骂:“他级别不够?不配住高干病房?他一人留给国家的东西,足以买下你这座医院!”

张伯驹旧藏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然而,对于这个讲级别不讲文化贡献的时代,又徒奈何哉?徒奈何哉?



--------------------------------------


更多一点儿了解【晒宝会】↓↓↓

晒宝会:shaibaohui98

藏品交流 加微信号:qq253357432

晒宝/投稿邮箱:253357432@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