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作曲家 > 海顿:弦乐四重奏之父? 纯属偶然!

海顿:弦乐四重奏之父? 纯属偶然!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

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


弦乐四重奏之父?

纯属偶然!


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其实也是“弦乐四重奏之父”。虽然无论是交响曲还是弦乐四重奏都不是由他首创,不过,这两个尊称却并不过誉。


《海顿在演奏四重奏》,无名氏,1790,现藏于维也纳国家博物馆


弦乐四重奏这一曲式由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发展而来,十八世纪中叶后渐兴于曼海姆、日耳曼南部、奥地利、波希米亚等地,与古典时期交响曲的发展成形密切相关。


有很多评论家认为,海顿对于弦乐四重奏这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要超过他对交响曲发展的贡献。但有意思的是,海顿曾经承认,自己使用这种形式创作音乐是“纯属偶然”,可见他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完善了弦乐四重奏,而非刻意去创造或革新,而正是他的“随意”,造就了四重奏上的神话,因此无论后来的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巴托克乃至肖斯塔科维奇等人,作出了多么大胆、新奇的创举,多么了不起的发展,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仍然无法超越海顿。海顿四重奏的紧凑、精致、活力充沛而尤其是旋律上的纯净之美,永远是后世的楷模。


海顿爸爸在40年间写下了至少83首的弦乐四重奏,他的交响曲与弦乐四重奏以其结构紧密(整个乐章往往由一个单一主题的细胞发展而成)色彩丰润以及和声和节奏的活力而著称,是日后所说的古典风格的基础,所以说最终确立弦乐四重奏形式的是海顿。



剃刀换来的四重奏?

于是诞生了一部剃刀四重奏曲



1787年11月,伦敦出版商勃兰德到维也纳访问海顿,那时海顿还住在埃斯特哈茨。勃兰德就赶到那里去见他。当时海顿正在刮胡子,因为剃刀不好用而大发牢骚,声言愿意把自己最好的四重奏换一把好剃刀。勃兰德闻言,当即赶回寓所,取来他自己的剃刀送给了海顿,换得了海顿新写的一部弦乐四重奏——f小调,作品55之2,世称《剃刀四重奏曲》



喜欢作曲献给别人?

其中一首成了德国国歌



海顿题献予艾多迪伯爵的作品76号六首弦乐四重奏完成于1797年,两年后付梓出版。伯爵的交往圈中包括阿波尼伯爵及罗布科维兹亲王,海顿将作品74的弦乐四重奏曲集题献予前者,作品77的最后两首弦乐四重奏题献予后者。贝多芬作品18的六首弦乐四重奏也是题材献予罗布科维兹亲王,颇有与海顿这位前辈大师一较高下之意。艾多迪伯爵夫人后来成为贝多芬的忠实赞助人。


弦乐四重奏,G大调作品76第1号

作品76第1号的G大调弦乐四重奏以三记和弦展开全曲,随即由大提琴宣示出第一主题,并由各乐器跟进模仿,经一段颇出人意料的和声进行后引出短而纯真可人的第二主题。中间的展开部以第一主题为主要素材作发展,再现部中第一主题重现后佐以对位式的发展。慢板乐章一开始奏出G大调的肃穆旋律,随后大提琴在第二小提琴及中提琴的持续伴奏音型下朗唱,并由第一小提琴与之应答,乐章就由前后这两乐段交替出现。活泼的小步舞曲乐章的中段由第一小提琴兴味十足的主奏,快板的终乐章一开始是g小调,乐章以对位手法进行,和声上饶富变化,开头的音型也反复出现。


弦乐四重奏,D小调作品76第2号

d小调第2号弦乐四重奏《五度音程》之名的由来,是全曲一开始即由小提琴奏出下行五度音程的主题动机,此一动机贯穿了整个乐章。第二乐章以D大调的第一主题展开,经中段转调后第一主题以更丰沛的面貌重现。其后的乐章有《女巫小步舞曲》之称,两支低音弦乐器模仿两支高音弦乐器的进行,D大调的顽固低音中段与前后成对比。终乐章的d小调首要主题材经一番发展后以D大调的轻柔面对再现,随即加快以同一调性结束全曲。


弦乐四重奏,C大调作品76第3号

说到海顿的代表作,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皇帝四重奏》(Emperor, Op.76 No.3),之所以被成为“皇帝”,是因为它的慢乐章主题与今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歌《德意志之歌》(Lied der Deutschen)源自同一首歌曲。

作品76第3号的G大调弦乐四重奏以《皇帝》之名见知,因为海顿将其所作的《皇帝颂歌》主题取用为此曲第二乐章的变奏主题。全曲一开始运用了对位手法,第二小提琴所引入的附点节奏上升音型是乐章发展的主要素材。第二乐章是著名的主题旋律与四段变奏,第一段变奏由第二小提琴主奏,第一小提琴从上加以润饰烘衬。第二段变奏将主题交给大提琴,第三段则换由中提琴,到第四段由第一小提琴接手主旋律,和声上也予以丰富变转。小步舞曲及其a小调的中段气氛轻快,g小调的终乐章则颇富戏剧性,三连音符节奏如连珠炮,最后回到G大调结束全曲。

1797年2月12日是奥地利国王法兰茨的生日,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了海顿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旋律为基础,沙劳命诗人豪什卡写的“上帝保佑法兰茨皇帝”为歌词的四部合唱歌曲,后被定为奥地利国歌。海顿在这一年晚些时候所作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6之3)中,又把这首国歌的曲调,用作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为《皇帝四重奏》。

海顿在垂暮之年,特别是在法国军队炮轰维也纳城的日子里,常常怀着深情在钢琴上演奏这首歌曲,从中得到安慰,可见他对这首国歌的挚爱。后来,这首庄严的国歌已不再属于奥地利了,而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国歌。



为小提琴手而创作?

越来越高质量的四重奏


海顿后来写出的Op.54和55各三首以及Op.64的六首全部献给了约翰·托斯特(John Tost),是埃斯特哈齐宫廷乐队中的小提琴手,还是一名有钱的委托人,这些四重奏也许就是他出钱约请海顿创作的。Op.64的六首四重奏具有很高的质量,海顿此时进一步调和了各声部间的关系、织体的运用,更注意乐章之间和内部的对比。


G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64 第四号

作品64是由两组总共六首为小提琴家Johann Tost所作的作品组成,Tost是海顿在伊斯特哈济担任宫廷乐长时乐团里的第二小提琴手。作品完成于1790年,隔年2月在维也纳日报公开刊登并寻求买主,之后在汉诺瓦广场的Festino厅举行公开演出,由知名小提琴家Salomon指导演出。参加首演的音乐家分别是,第一小提琴Salomon,第二小提琴Hindmarsh,中提琴老Damen,以及大提琴家Menel。接着在同年6月,英文版的乐谱在伦敦出现。


D大调弦乐四重奏 作品64 第五号“云雀”

作品64第五号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以“云雀”的别名著称,深受听众的喜爱,之所以有此别名,可能是因为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悠然飞翔的旋律与第四乐章的常动乐型,令人联想到云雀的轻啼。全曲结构精简紧密,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乐曲开始于弱音断奏的引导部分,不久第一小提琴以高音奏出如一面飞翔一面轻啼的云雀叫声的第一主题。慢板乐章里是一段甜美的旋律带着对位风格的伴奏出现。小步舞曲里富含诙谐曲的轻快活泼的味道,最后的第四乐章,常动的旋律像是小鸟快活的叫声,整首曲子在快乐的气氛中结束。


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64 第六号

作品64第六号的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以戏剧性的第一乐章再度展现海顿作曲时千变万化的功力,第二乐章的行板,再度运用大调—小调—大调的样式,中段的小调部分,为了让原先题献的小提琴家Tost得以表现,大量使用易于表现的小提琴高把位。最后一个乐章海顿照例展现他对于对位法的精擅,处处露出音乐里生气勃勃的生机。



未完成的弦乐四重奏

用合唱曲来凑?


在海顿最后的岁月中,他继续写出了15首弦乐四重奏,献给阿波尼伯爵(Court Apponyi)的Op.71和Op.74(各三首),献给艾尔多迪伯爵(Court Erddy)的Op.76(六首),献给罗布科维茨亲王(Prince Lobkowitz)的Op.77(两首)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作品编号为Op.103,可惜一直到他临终都没有完成


1806年,74岁的海顿还写了一部未完成的弦乐四重奏。写完行板和小步舞曲两个乐章后,他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写完这部四重奏,就用他的合唱曲《白发老人》的开头几小节的曲调作为结束:“精力一去不复返,我已经衰老! ”他对友人说:“这是我最后的儿子,和我还是很相像的。”



我虽是坐在满是虫蛀的钢琴前,也从未羡慕过王侯。

——海顿



1790年,海顿服侍了整整28个年头的君主尼古拉斯亲王去世,他为海顿留下了一份优厚的退休金,这时的作曲家已经60岁,但重获自由标志着新的开始。海顿此时已功成名就,有位德裔小提琴家兼剧团经理曾经亲自到维也纳说服海顿去伦敦,虽然莫扎特曾劝说他不要去,因为老爹不太会说英语,但他相信“他的语言全世界都能懂”。后来海顿去了伦敦,在那里有更多的音乐会、更优秀的艺术家,也有更诱人的版税合同和礼貌且喜爱他的乐迷。



海顿活到了77岁,当时和后世都喜欢称他“海顿老爹”。他不如巴赫“海纳百川”,没有莫扎特的“天赋秉异”,也缺少贝多芬的“深刻”和瓦格纳的“无畏”,但音乐史中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音乐成功,生命也成功。他是整个德语文化区的骄傲,一年一度的埃森施塔特音乐节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明天就是海顿爸爸的285周年诞辰

听听来自奥地利乡村的乐章

为莫扎特、贝多芬开路的先声









* 更多唱片详情请点击公众号后台菜单【古典天碟】

* 投稿方式:请点击公众号后台菜单【点我】-【乐迷投稿】


高逼格的音乐享受

你值得拥有~

点击阅读原文

你懂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更多古典音乐等你来聆听!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