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作曲家 > 评论 羽翼而非枷锁——“神童”的未来路

评论 羽翼而非枷锁——“神童”的未来路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今年九月,来自广东佛山的十四岁少年李睿威成了武汉大学2015级年纪最小的新生,当身高182的小威条理清晰,自信稳重地讲述他的成长经历和人生理想时,我看到他与实际年龄不符的成熟的内心。关于各大高校”神童“的报道早已屡见不鲜,然而评论区内对“神童”的各种讨论也从未停止过,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接纳“神童”成了要思考的问题。


当下的普遍观念是:搭着成长的飞机提早来到大学这个人生驿站的“神童”们,相比坐着列车的大多数,一定会错过路旁繁多的美景。

火车的速度慢,人们可以看到羊群漫步田野,看到路旁的人招手,看到山川,河流,城市,隧道。而飞机上的人俯瞰大地,山峰缩成了砂砾,河流凝成了条纹,有时候厚厚的云层蒙蔽视线,视野变得更加单一,再没有火车上视觉冲击的体验。所以“神童”们的成长历程被认为,充满了遗憾和错过。


我不否认这种说法,但是,有一个事实却不该被忽略——火车和飞机由于速度差异造成的时间差——“神童”过于超前的学习进度使他们为自己争取到比同龄人更多的宝贵时间。


李睿威四岁上小学,中间跳了两级,十四岁就考进武大,就算他研究生毕业,也才21岁,而一般人此时已经25岁,也许开始承担家庭、事业、婚姻带来的责任与压力。生活迫使他们追求一种相对的稳定,大胆的尝试越来越少,允许犯错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而尚且年轻的李睿威不需要那么早地承担那些压力与责任,他可以用这四五年的时间来放心大胆地试错,不断积累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这对他未来的人生选择和职业规划都将带来巨大的帮助。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在命运的分叉路口选择了一条放弃了另一条,也就没什么好后悔的。”李睿威说。他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有选择就必然有放弃,风景看腻了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去奔波。


“神童”们的一大优势和资本是年轻,这种资本给予他们无限想象的可能。


除此之外,我也曾多次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教育板块浏览一些关于“神童”的报道并参与讨论,我看到评论区里执“神童日后必泯然众人”之词者不在少数,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是没有根据的。


媒体的关注点大多放在“神童”们考上大学这个时间节点之前的人生阶段,即他们是如何跳级,有什么样过人的资质,最终进入了什么样的学府。然而,关注“神童”在这个人生节点之后发展道路的媒体却少之又少。


知道百度总裁张亚勤的人不少,但知道他曾经12岁考上中科大少年班是当届最小的大学生的人就很少了。像丁俊晖这样的台球“神童”成名后出没于各大国际赛事,高居国际斯诺克排行榜前列,自然会受到广泛关注,但查阅78级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生的去向时,那些名字普通人应该一个都没听说过。他们大部分成了学术界或商界颇有成就的一份子,在国内外高校或研究单位任职教授,博导,研究员,恐怕只有相关领域的人才会对他们熟识。难道在学术领域的成就可以因为过于小众而不为人所知就被一句“泯然众人矣”抹杀掉?


因为没有到位的后续追踪报道,我们不知道当年这些大放异彩的“神童”们以后究竟成为了什么样的人,走上了什么样的路,是成功,还是潦倒。这就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他们都“泯然众人矣”。


有人也质疑神童的高分低能,生存能力差,难以融入周围环境。我不否认有这样的例子存在,但我们不该一视同仁。


李睿威在社团和班级活动上都很积极,个人生活上也处理的井井有条,他表示这些活动使他感到很充实,并没有感到难以适应。如果“神童”高分不低能仅仅是个例的话,中科大78届少年班那些有不小成就的人就不会集群式地出现,他们中许多人的成就主要是在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取得,如果没有能力去融入这个社会,何谈成就一番事业?


“神童”本就拥有过人的资质,如果日后把握好自己,加以足够的勤奋,他们很容易成功。“日后必泯然众人”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小威的人生理想是改变世界,普通人可以随意把他的理想贬低成一种笑话,但是我认为,他更有底气谈改变世界。


“神童”并不稀奇,他们存在于任何地域,国家,时间。我们应该端正看待神童的态度,以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欣赏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和接纳他们。


当一个“神童”出现在人们的视线时,希望群众的声音是:“看,多了不起,希望他以后能为社会做多点贡献,成为栋梁之才。”而不是,“神童到最后有几个出息的,最后还不是一个普通人?”


记者:韩志宇

责编:黎诗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