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作曲家 > “音乐之父”巴赫在二十一世纪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音乐之父”巴赫在二十一世纪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巴赫《小步舞曲》爵士版





二十一世纪的巴赫音乐丨古典还原与爵士创新的拉扯  叶小纲丨对于巴赫这样一位人类音乐的精神领袖,其实说任何话都是不恭敬的!



‘巴赫因为历史而伟大’,这句话似乎对他在创作方面的成就有贬抑的意思。事实上,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大概没有人怀疑巴赫音乐的价值,但在巴赫生活的十七世纪,他的演奏却远比创作被看重,因此我们无法否认历史让巴赫的音乐伟大,时间的沉淀以及人类智慧的增长,帮助巴赫的音乐架构出雄伟完美的美学系统。

“音乐之父”巴赫在二十一世纪得到什么样的评价?他的音乐美学在蓬勃发展的音乐风格中,是影响力无所不在?还是只能局限于传统的欧洲宫廷音乐系统里,只能成为学院象牙塔中的一种古董文献?在二十一世纪,巴赫的音乐出现了怎样的变貌?尤其是在讲究即兴、个性化的爵士乐中,巴赫音乐与爵士音乐产生了哪些形式的挂勾?是本文试图要呈现的主旨。对二十一世纪的音乐人来说,巴赫的音乐有著截然不同的两种意义,一种是‘还原’、另一种则是‘创新’。想要还原巴赫音乐的人,有鉴于时空的阻隔、文献的阙漏,以系统化的知识分析历史留下的线索,企图拼凑出巴赫的全貌,探索巴赫当年真正的创作意涵。



这一派文献考据的风气,主要在二十世纪后半才兴起,像是布鲁根(FarnzBruggen)、贾第纳(John Elliot Gardiner)、库普曼(TonKoopman)、皮诺克(TrevorPinnock)等人为健将,这些音乐家大多身兼器乐演奏与指挥双重身分。不过,真要说到‘挖掘’巴赫音乐使他音乐重生的鼻祖,就应该更往前提到孟德尔颂,他是十九世纪重新炒热巴赫的第一人,他发现巴赫‘马太受难曲’原谱,进而于1829年于柏林公开演出,引起一阵巴赫音乐文献考据风潮,1850年更有人提出印行巴赫全部作品的计划。

而这股‘还原’巴赫的风气至今,依然炽热不休。再来谈谈‘创新’,可以从诠释以及创作两个方面著手,先说以创新手法与概念诠释巴赫,我想要将卡萨尔斯(PabloCasals)、杜蕾克(Rosalyn Tureck)、顾尔德(GlennGould)、史托考夫斯基(Leopoard Stokowski)、保罗梅耶(PaulMeyer)等人归为同一类。事实上,更多演奏家从事著巴赫音乐创新的工作,巴赫的乐谱对他们而言或许是重要的参考,却绝对不是牢不可破的铁律,这其中有人以半世纪的沉淀粹炼,以内心最深的理解观照巴赫音乐的秩序与情感,是巴赫音乐虔诚的信徒;也有人保留巴赫音乐的架构及语法,大刀阔斧地在器乐运用以及编制上重新诠释巴赫,是巴赫音乐的新时代发言人。

在乐曲创作上受到巴赫影响的例子,每个都是古典音乐的重镇。贝多芬、布拉姆斯与巴赫并称3B,某种程度说明了他们创作上的血缘关系。贝多芬称巴赫为和声之王,又对他作品复音的表现方式深入研究;布拉姆斯更是以仿古为旨趣,像是他的第四号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夏康舞曲,以及竖笛五重奏的最后乐章都充满巴赫精神。而莫札特更是第一位对巴赫作品,结合虔诚信徒与文献学究双重身份的人,不过因为他所处的时代缺乏环境,因此只造就了他自己的创作。另外,古诺‘圣母颂’、巴西作曲家维拉罗伯士的‘巴赫风巴西组曲’,还有舒曼、李斯特、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浦朗克都写过B-A-C-H音阶变奏曲,甚至是巴赫的儿子们也都不避讳地在父亲身上找灵感素材。

爵士音乐里头,创作与诠释的界线是那样地模糊,但是爵士乐手对巴赫音乐的创新却同样充满活力。巴赫音乐之所以深受爵士乐手喜爱,主要有几个因素巴洛克时期的数字低音,与爵士乐中贝斯根音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巴赫音乐的单纯均衡,让充满想像的爵士乐手可以大肆地进行创意即兴的改造工程,而不失其趣味。而巴赫音乐著重各声部旋律线的对位,呈现一种复音美感,在爵士小乐团合奏中相当容易表现这样的既亲匿又充满张力的形式。不过在爵士乐的发展上,巴赫音乐的变貌倒是尚未出现线状的系统关联,顶多是点状的热力绽放,爵士乐手的特质几乎决定了一切,不过大致可以归纳出几种典型。第一种是全面地投入巴赫音乐的研究,找出其音乐与爵士乐互通之处,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第二种是借用巴赫音乐的引子,透过片段的Hint引发出乐手自己内心的即兴语言。第三种则是以全本巴赫原作为基础,在乐曲进行中再给予爵士化的装饰。最后一种则是将不相干的旋律,以模仿巴赫的对位手法做出复古的味道。



不过,不论是哪一种典型,对爵士乐手来说巴赫并不是活在乐谱文献中,因此他们不会向历史或是乐谱找寻答案。对他们来说,巴赫是活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唯有透过巴赫音乐与内心的交流对话,才能有所创新。说到爵士乐对巴赫的创新,绝对不可不提贾克路西耶(JacquesLoussier)这位钢琴家,他从1959年开始组成三重团,就专注地在巴赫音乐的‘演奏、嬉戏’(Play)上。贾克路西耶受过巴黎音乐院正统的学院训练,他的老师是纳特(YvesNat),贾克路西耶除了传承纳特杰出的演奏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连纳特最具特质的弹性速度、摇晃手法都尽得真传(如果您有机会聆听纳特灌录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话),贾克路西耶的触键是那样敏锐、音色多变。如果从诠释创新的角度来看,某种程度上贾克路西耶可以与杜蕾克、卡萨尔斯等人相提并论,因为他对巴赫音乐有著充分地知性了解,因此能够深入巴赫音乐的精髓。而从创作创新的角度来看,将贾克路西耶比作莫札特也不为过,因为他的巴赫音乐绝对不单纯只是‘改编’而已,除了外貌爵士化的改变之外,乐曲内在的涵意也被更新。贾克路西耶的创作上绝对不光是情绪展现的即兴,他透过一种规则、形式,让手中的爵士巴赫呈现一种美感,那样灵动、单纯、令人感动。这样的手法延续近半个世纪之久,当然会被部分人士认为‘黔驴技穷’,但是就因为手法的统一稳定,让贾克路西耶演奏巴赫成为一种典范,除了魅力感动之外还有更多的坚持执著。贾克路西耶自己就说,将巴赫的音乐改编成爵士是那样自然的事,因为他音乐中的要素与爵士乐声脉相通。由于深刻的思索,贾克路西耶投注爵士巴赫的演奏可以说兼具广度与深度,长时间的酝酿沉淀,让他留下‘G弦之歌’、‘D小调触技与赋格’、‘,人们仰望的喜悦’、‘义大利协奏曲’、‘十二平均律第一号C大调前奏曲’、‘B小调嘉禾舞曲’、‘D大调大键琴协奏曲’、‘第五号D大调赋格’、‘D小调协奏曲’等丰富的作品。

近来,贾克路西耶虽然尝试往德布西、维瓦第、拉威尔、萨提等作曲家爵士的路线,但是灵光乍现的艺术性成就还是以爵士巴赫为最。贾克路西耶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可以举‘十二平均律第一号C大调前奏曲’为例,钢琴持续地演奏著原谱的部分,但是气质相当随性不会流于严肃,然后贝斯的低音则跳跃新潮地走著爵士音阶,时而跟钢琴搭配时而又出即兴的冲突,而鼓声有时透过铙钹成为气氛的营造者,有时则又像是汽车的离合器与变速器组合,能在关键时刻敲出切分音,让整个三重奏能在一致的时点,完成换气、换节奏、换速度、换情绪的动作,天衣无缝、别出心裁的手法令人叹为观止。而贾克路西耶最新力作则是巴赫的‘郭德堡变奏曲’。



提到‘郭德堡变奏曲’就不能不提另一位喜欢以古典为素材,进行爵士变装的乐手尤瑞肯恩(UriCaine),尝试过马勒、华格纳、舒曼之后的尤瑞肯恩,这一次也推出巴赫‘郭德堡变奏曲’新专辑。不过,整个音乐的呈现充满概念的创新,而不是依循巴赫原作照本宣科。原本的巴赫‘郭德堡变奏曲’一张CD即可录完,但是尤瑞肯恩却大动作地录了四张CD,不过为了市场考量最后专辑是以双CD问世。

尤瑞肯恩这位擅长模拟把玩各种音乐风格的高手指出,巴赫之所以被称为音乐之父,并不是他发明新的作曲手法,而是他将当时自己所知道的创作手法,整理出规则,逐一运用在作品上。因此,这张专辑的重点不在于将巴赫音乐的素材改编变奏,而是将他在二十一世纪他所熟悉的音乐风格拿来变奏。因此,乐迷们听到的是充满著拼贴风格的音乐进行,爵士、蓝调已经是基本的,音乐剧、巴洛克风、实验音乐、东方音乐全都进了尤瑞肯恩的变奏箱中,呈现一种光怪陆离的情绪转换境界。表面上,或许有人会说,‘除了曲名之外,一点都不巴赫。’但个人却认为,就精神本质层面尤瑞肯恩肯定深受巴赫影响。

相较于贾克路西耶对巴赫音乐全面深化地投入,尤瑞肯恩受到巴赫指标性的精神领导,MJQ(Modern Jazz Quartet)的钢琴手约翰路易斯(John Lewis)的爵士巴赫所呈现的音乐氛围,显然就比较平易近人一些。约翰路易斯本身除了爵士乐演奏之外,本来就经常跨足古典乐曲的诠释,而他在巴赫音乐的改编上,最著名的就是那套上下两卷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以先前所述爵士乐手创新巴赫音乐的典型,约翰路易斯显然属于第三种以全本巴赫原作为基础,在乐曲进行中再给予爵士化的装饰。

无论是乐曲的形式、前奏与赋格的配套、甚至音乐的情绪,约翰路易斯都没有偏离巴赫太远,只不过在淡雅精致之余,他将贝斯、吉他、小提琴、中提琴等器乐,也都纳入爵士化的装饰运用中。不过就弹奏的技术上,约翰路易斯在某些精巧节奏或是两三声部的对位处,显得有些含糊失之准头;另外在音乐情绪与张力上,也偏向温情单调而显得本身的主体性较为贫弱。整体来说,在艺术性的表现上不如贾克路西耶以及尤瑞肯恩。



此外,还有不少乐手虽然不是专注在巴赫音乐爵士化,但却会‘不由自主’地取材巴赫,像是铁琴家乔洛克(JoeLocke)就将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曲‘寂静之声’(The Sound ofSilence)的旋律与巴赫的‘D小调触技与赋格’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手法就如同前述的最后一种典型,将不相干的旋律模仿巴赫呈现复古风味,有一种时空交错的幻想美感。而更多电影配乐,甚至是新世纪音乐作曲家或是世界音乐将巴赫的音乐妆点上,森巴、拉丁、民谣等风味,不过那些手法就不在本文所探讨的范围之内了。

二十一世纪的巴赫可以说是活跃在学院的高墙之内,也活跃在都会乡野人群之间。只不过,巴赫已经从一个作曲家经过历史的熟化成为一个图腾,巴赫的音乐也出现各种的变貌。‘还原者’实事求是地追寻唯一、真实的巴赫,‘创新者’充满想像地表现自己内心的巴赫,就在还原与创新的拉扯之中,巴赫‘音乐之父’的地位会因为历史而更加伟大无法动摇。 

往期巴赫:1、史怀哲眼中的巴赫丨巴赫的音乐被人演奏的太快;2、史怀哲《巴赫论》丨研究巴赫越多就理解越少丨 德文版序言;3、富特文格勒论巴赫与贝多芬丨巴赫的理智与柔情丨BWV846丨BWV847;4、大提琴家王健谈巴赫丨拿我和马友友比是鼓励我丨王健父亲最钟爱的曲子丨在现代社会中,除非你有敏感的天性,否则听不到巴赫的内心世界;5、管风琴大师史怀哲《巴赫论》丨巴赫艺术的根基丨第一章;6、朱晓梅谈巴赫与中国思想以及古尔德;7、史怀哲的《巴赫论》丨不读这本书,无法成功演绎巴赫;7、论巴赫音乐的精髓丨作曲家叶小纲说:“巴赫的音乐激发了人们的无数想象与叛逆精神,让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又体会到了心灵宏大的无边无际;8、为何单簧管要听莫扎特,双簧管要听巴赫?9、321巴赫生日快乐丨著名音乐家聊巴赫丨圣诞清唱剧丨哥德堡变奏;10、去了抑或没去上海听巴赫《马太受难曲》的我们,看看别人怎么说《马太》及其信仰吧!11、学理工的我,恨不得一切都用公式说清楚;走近巴赫时,这种信念突然坍塌了…… 12、圣乐与灵性丨聆听巴赫音乐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识背景;13、巴赫诠释与演奏指南丨浅析巴赫复调作品的旋律形态及触键方式;14、卡萨尔斯丨巴赫组曲中的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动而鲜明的特点;15、盛原谈朱晓玫丨“谁弹巴赫,谁就是我的哥们儿。” 16、史怀哲与巴赫丨音乐中的诗人和画家丨演绎巴赫的恰当人数;17、弹好巴赫的七个步骤丨如何才能高质量完成一首巴赫作品?18、如何演奏巴赫平均律第21首BWV866丨要学会从巴赫本身出发,准确表达作品内在情感;19、席夫谈巴赫丨我很少选择偏激的速度丨斯坦威钢琴很危险丨喜欢背谱是因为谱子和谱架在演奏者与乐器之间立起一堵墙,把谱架放倒我才能呼吸;20、朱晓玫首次回国巡演访谈丨什么是演奏最好的境界?为何练巴赫很容易取暖?21、演奏巴赫复调钢琴作品的八点要求丨弹好巴赫关键是掌握好其作品风格;22、你也是从这两首小步舞曲开始听巴赫吗?不过它们的作者并非巴赫!23、如何演奏巴赫《英国组曲》?24、聆听“小提琴”丨巴赫的《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鸣曲》(BWV1001)诠释;25、如何体现巴赫演奏的“中庸”风格丨聆听《意大利协奏曲》(BWV971);26、演奏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BWV1004)中的《吉格舞曲》与《恰空舞曲》有感;27、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浅谈丨这部作品如同一匹战马,人人都想驾驭!28、周海宏丨我为什么不喜欢朱晓玫弹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29、陆倍文丨周海宏没有听到朱晓玫,只听到了不符合自己想象的“哥德堡”;30、喻宇丨听周海宏、陆倍文谈朱晓玫之后谈朱晓玫;31、如何弹好巴赫《创意曲集》丨“每首都有不同的情绪风格和技术要求。” 32、巴赫平均律最后一首(BWV983)前奏曲的音乐美;33、“巴赫的音乐就像永恒的和谐正与自己对话”丨浅谈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演奏方法;34、这七个步骤可以说是高质量完成巴赫作品的必经之路!【每晚一张音乐CD】巴赫主题:1、迫切需要创新的古典音乐丨只有巴赫是好的,只有贝多芬是高雅的,这种不创新、向后看的习惯,决定了古典音乐走下坡路的命运;2、钢琴家陈必先丨西藏演出遭停电,点着蜡烛弹巴赫丨以现代的技巧和精神才能赋予古典音乐新生命;3、;4、海菲兹演绎巴赫《恰空》;5、巴赫《管风琴小品集》;6、巴赫《英国组曲》由谁奏鸣丨美好的音乐与美德有联系吗?沉浸于心旷神怡、或宁静、辉煌的音乐就能让人不干坏事吗?7、王健丨谈巴赫大提琴组曲丨它们成为我灵魂的避难所丨中国表演者已与西方最伟大的名字并列;8、“音乐”是人类喜乐之源丨哈农库特的巴赫宗教康塔塔《心与口》(BWV147);9、音乐短札丨巴赫六首大提琴组曲的演奏风格丨为何在大提琴组曲的乐谱上,巴赫没有留下任何表情术语? 10、演绎巴赫的费恩伯格;11、圣乐与灵性:论巴赫的宗教音乐;12、席夫谈巴赫丨巴赫的音乐是空气而非生日蛋糕;12、兰多芙斯卡丨我用巴赫的方式演奏巴赫;13、克莱默演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舞曲》;14、图雷克的巴赫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Bach);15、321巴赫生日快乐丨他的音乐使我感到愉快丨我们可以安静的吃草啦!16、朱晓玫作序的《莱比锡之旅》丨“第一本以清晰易懂的方式给音乐爱好者讲述《平均律键盘曲集》的书”。 17、巴赫《哥德堡变奏曲》浅谈丨30种变奏是巴赫那个时代的各种生活场景,以及面对自然的沉默思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