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作曲家 > 文化品鉴丨西方音乐之父巴赫

文化品鉴丨西方音乐之父巴赫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巴赫                                                                        

                                                                                   撰稿:郑涛     责任编辑:刘艳

说到西方古典音乐,就不可避免的要讲到巴赫老爹。有一种说法,古典音乐只要听过了三B的音乐就可了解整个西方古典音乐史。三B就是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都是姓氏以B开头的大作曲家。那么巴赫就是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第一人,也是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约翰.塞巴斯第安.巴赫,1685321日至17507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爱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的27年。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就已被世人遗忘。直到1832年,德国浪漫派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门德尔松,在带领柏林乐团首次上演沉睡将尽100年的《马太受难曲》,使这部湮没一个世纪的名作重见天日后,巴赫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巴赫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在担任教会乐师的工作。他的作品有百分之七十五都是宗教作品。作品中属《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平均律钢琴曲》、《b小调弥撒曲》最为著名。虽然是宗教作品,但是巴赫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定位上升华了。他的音乐不仅颂扬,也抒发对人类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那时,、经济落后的环境中,教堂成了人们精神寄托的地方。巴赫的宗教音乐能够反映当时的现实社会情感和心态。音乐中所表现的悲哀、沉重、压抑的情感,只有当时的德国人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可以说,巴赫是构成欧洲音乐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在巴洛克时期,他的音乐成就是架在这座殿堂上的圆顶。巴赫熟悉他的时代所有的音乐形式,在声乐和器乐两方面的造诣都非常高,并把两者结合得精妙无比;他把复调运用得精湛自如;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有“音乐”之誉;他的管弦乐作品逻辑性强变换多样,主题贴切感人,旋律丰富多彩。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他还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音乐作品的思想高度,以及技艺上的登峰造极,成就了巴赫“西方音乐之父”的美誉和历史地位。


巴赫是一位非常勤奋的音乐家,一生笔耕不辍,作品卷帙浩繁,碍于篇幅与时间并不能一一介绍。今天我只想为大家讲一曲巴赫既广为人知又非常动人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名曲:g弦上的咏叹调。

为什么要叫“g弦上的咏叹调”呢?因为小提琴本有四根弦,但这只曲子却神奇地从头至尾只要在小提琴上的最低的一根弦g上就可以演奏完。巴赫的别具匠心与高超的作曲演奏技巧可见一斑。传说在一次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竞争对手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丑时,巴赫却沉着的仅仅用了一根弦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该曲便是今天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巴赫后来把此曲收进了他的大型管弦乐作品《第三号管弦乐组曲》中,作为第二乐章的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的代表作品之一。原曲创作于十八世纪中叶。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改编者则指定“很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近似祈祷般的虔诚安静的氛围中结束。此曲一经上演便广受大众欢迎,成为流传广泛的不朽经典。然而追根溯源之后,人们才知道这是巴赫的杰作。数百年来,这首 <<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淳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的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及音乐爱好者们所钟爱。


1830年,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上的咏叹调》演奏给大文豪歌德听时,歌德说:“开头是这样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歌德不愧是与魔鬼交换了灵魂的人,这音乐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华丽”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视它的存在。也许歌德最清楚:“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我们不需要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走进音乐世界

——郑老师如是说 

大家好,我叫郑涛,我是求精中学的一名音乐老师,因为职业的关系,我听音乐比较多。我一直认为,听音乐带给人的是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感受、感知和共鸣,这一点在听古典音乐时,感悟尤其深刻。

 

        在我看来,古典音乐就是一种特别美好、积极的力量。它很高尚、很精美、很典雅,而且经过时间的沉淀,更增添了一层美好、仁爱的内容,足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愫,净化日益变得沉重的心灵。

 

        今天的中国,毫无疑问,正在飞速发展,人们时刻都在求新、求快、求变,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被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给拽着奔跑。很多经典的东西,人们根本无暇品味。在这样一个节奏飞快的时代,其实我们更需要吸收一些积极的、美好的、经典的文化来使自己的内心回归平静、理性与平和,多一些思考,多一些沉淀,进而重新塑造一种共同的、美好的价值观。

        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在人们的认知里,古典音乐,尤其是器乐等纯音乐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跟“阳春白雪”是画了等号的,曲高和寡,很多人觉得难以听懂。其实,古典音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难以接近。古典音乐同样是鲜活的、明快的、充满了生命力与生活情趣的,我们现代人的情感同样能在古典音乐中找到共鸣。很多经典的古典音乐曲目,大家其实早已耳熟能详,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那是从古典音乐中摘取的片段。比如,在最近大热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中就出现了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的《那不勒斯舞曲》。姜文导演的著名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传达的浪漫而伤感的气氛和所选用的音乐有着莫大的关系,而这个音乐正是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的序曲和幕间曲,这两段美得惊人的乐曲,亦是很多导演的心头好,如科波拉的《教父三》马丁斯科塞斯的《愤怒的公牛》。姜文选取本曲配合影片的主题,亦不遑多让,甚至比两位前辈更贴切。主人公哪种少年的失落与喜悦,无助与惆怅的青春微妙感觉,都被《乡间骑士》幕间曲表达的淋漓尽致,使观众产生移情的感受。至于倍受女性观众喜爱的韩剧《蓝色生死恋》中一再出现的古典吉他名曲《爱的罗曼史》,著名的日本偶像剧《101次求婚》中肖邦的《离别曲》都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意境。而陪伴一代又一代人长大的迪士尼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中的古典音乐和世界名曲更是数不胜数不计其数。只是我们并不知道或说不出它的名字罢了,并非不熟悉或没接触过。这就说明古典音乐并非曲高和寡,我们从读懂它到能鉴赏它,只不过少了一个从陌生到接受再到由衷地欣赏热爱的过程。

 

        就音乐鉴赏来说,内容其实不是问题,我们最难的是怎样把古典音乐的精髓作品和引导听众进行欣赏结合起来,因为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喜欢熟悉的作品,或者是公认的经典。中国的作品还比较容易理解,熟悉的旋律一放出来,大家基本就知道是哪首曲子了。但西方音乐作品浩如烟海,结构也相对复杂、陌生、我们要把这些优秀的经典作品呈现给听众,相对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系统地介绍一些基本的知识和经典的作品。                  

 

        因此我们的《音乐教室》栏目将从介绍音乐鉴赏的基本知识入手,以深入浅出的笔触详细地介绍中西方音乐鉴赏方面的知识,包括中西方不同的乐器、音乐流派,以及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等,以能让大家清楚地掌握音乐发展的脉络和轨迹,深入浅出地理解音乐,从而真正地领略到古典音乐之美。

 

         我们还将精选出一批旋律优美、意境深远、情绪表达饱满丰富的名曲进行精赏,随文穿插各种音乐小百科,采撷那些大家感兴趣的知识点和音乐小故事,力求能提供一种捷径,帮助大家更好地吸收这些音乐知识。

 

        音乐源于生活,包罗万象的生活又赋予了我们很多东西。在已走过的几十年音乐教师生涯里,我全心全意地诠释我所理解的音乐,享受着音乐带给我的快乐。我一直觉得我很幸运幸福,因为可以一辈子与音乐为伴。音乐带给了我无尽的快乐,我希望能把这种快乐也带给所有喜欢音乐和对音乐有兴趣的朋友们。



                                       策划与制作:外联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