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作曲家 > 《最强大脑》11岁神童选手奖状堆成山,这样的孩子未来真的就有成就吗?

《最强大脑》11岁神童选手奖状堆成山,这样的孩子未来真的就有成就吗?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这两天,《最强大脑》百强选手当中年龄最小的孙奕东引发网友热议。11岁神童孙奕东奖状比人高,小学生孙奕东从四岁开始拿奖状,小学包揽了各种全国数学竞赛冠军,人家是著作等身,他奖状等身!最近还晋级了《最强大脑》百强,跟那些清华北大学神一起比智商!



顶着一颗好奇心,卷卷搜到了孙奕东的微博,在简介上,写着“聪明的小孩儿biubiubiu”,着实有点萌,但看完他的简历,却让人shock到说不出话来。



2岁,能识字读书、会数学加减法。

4岁,拿到少儿英语大赛一等奖。

6岁,取得业余围棋3段评定。

9岁,也就是小学三年级,开始进入数学竞赛圈,从此一马平川。


大致算了一下,在孙奕东三、四、五年级的短短3年时间里,一共拿到了23个奖,其中一等奖就有21个,几乎包揽了全国各个数学竞赛的冠军,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华罗庚杯、陈省身杯之外,走美杯,希望杯,迎春杯等等,只有行业内人士知道的竞赛,他也不在话下。



网上流传出孙奕东与自己获奖证书的照片,整整一面墙,摆起来比他的个头还要高得多。



在不少网友的眼里,孙奕东就是爸妈口中那种“别人家的孩子”,“简直是神童”,“真正的学霸”,让人只能羡慕和嫉妒。



可与此同时,网上也发出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比如说:“我只想关注他长大后”。不少网友质疑:这样的孩子未来真的就有成就吗?



的确,“奖状多=能力强”这个论点还值得商榷,毕竟不是每个少年天才最终都能成才的。小编觉得奖状只能代表过去,并不能代表未来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最为人所熟知的例子就是《伤仲永》。一句“泯然众人矣”,道出了多少无奈。


那个5岁便能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的“仲永”,最终也因为自己停止学习而沦落成一个普通人。可见,后天的成就不完全靠天资,天才少年的前途,也并非是100%的光明坦途。



如今看来,小小孙奕东的才能与“仲永”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真会如网友所说的那般:“年纪轻轻就这么学霸,日后还了得?”或许,不见得。


在“中国式父母”的教育观念里,有不少人都犯了“致命伤”。即过分在意结果,而忽略了教育的过程,最终导致的,可能是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仲永”之“伤”,也仅仅是“泯然众人”而已。最多也就是浪费了一个“天才”的好苗子,而多了一个普通人。可有些“伤”,却是不可逆,毁一生的。


美国华盛顿特区有一个很有名的流浪汉,。


他一度因为非法入室被告上法庭,可当他在法庭上说出自己1979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时,负责审理案件的法官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在博斯特尔母亲的公寓的壁橱里,还满是他曾经获得的奖状和证书。可种种成就却没有办法让他获得快乐,反而突然变得疯狂和歇斯底里。


一张奖状就必能换得一时开心吗?一开始或许是这样的!可当荣誉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些成就,可能成为动力,也有可能成为巨大的、难以承受的压力。


从某个角度来说,对少年天才心理方面的引导远远比后天教育更为重要。天赋异禀,或许是老天爷赏饭吃,而学习的快乐与否,却是有所选择的。


国外的教育尚且如此,“中国式教育”对于天才少年的日后培养来说,就更具挑战了。


从隋唐出现科举考试以来,经历几百上千年的发展,中国人对于“应试教育”的依赖已经根深蒂固了。小升初、初升高、一年一度的高考,甚至还有考研、考博,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一生,都是在各种考试当中度过。考上了,父母荣耀,得道升天;没考好,愧疚难当,一败涂地。


可大家是否想过,考试真的是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尺吗?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难道仅仅是一场考试就能评定的吗?不尽然吧。


网上曾见过这样一则报道,高材生刘汉清不仅如愿考上了大学,数学成绩还十分优异。但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足不出户,因为痴迷于数论计算便只研究数论,就是希望证明自己的价值。当他的同学都成了金融精英、国企高管或者高校教授的时候,他却领着村里400元的补贴,成了一个落魄的低保户。



他的同学们始终无法理解,曾作为他们当中佼佼者的刘汉清,为何到如今连基本的生活都应付不了,76岁的母亲也因为缺乏照顾,身体孱弱,满脸褶皱。


现在的刘汉清,哪儿还有点当年天之骄子的模样?剩下的,仅仅是一副看起来恹恹无力的皮囊而已了。


或许有人要说,你不能因为出现过几个这样的事例就轻易评断11岁的天才少年孙奕东的未来吧?的确如此!



其实《最强大脑》中不乏这样的选手,比如拿奖不断,赛前临考听老师讲了两天的知识点就成功打败高中生的常峻硕;比如13岁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的刘亦金,像她这样的孩子还有3个进入《最强大脑》百强,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


(图为刘亦金)


天才少年在学习中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但是他们是人不是神,也需要接受教育引导。引导得法,他们能发挥优势,成才的速度会快一些;引导失当,他们也可能成为一无所成的常人。


天才少年与全面人才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超常的孩子是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教育必须有一套特殊的办法,这仍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尝试。


或许,这一季《最强大脑》在对10万名天才少年的选拔过程中也可以探探路,得出一些教育方式方法,值得不少家长和孩子去学习和借鉴。

广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