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作曲家 > 春水流 | 太平宰相也婉约

春水流 | 太平宰相也婉约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之前我们介绍过范仲淹的直言敢为,除了儒家精神的感召外,其实背后一直有很多同道之人在支持他。他在应天书院办学、入京为官、抗御西夏、庆历新政,都有一个年轻前辈的鼎力支持。

 

这个前辈虽然年纪比他还小两岁,在仕途却比他先进很多,正是他的推荐和提携,才有范仲淹政坛的发展。他在历史上的名气远不如范仲淹,但在宋词史上的地位,和他在官场上一样要先进于范仲淹。

 

我们先来领略这位前辈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提起这首词作,大家想起作者的名字没有?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少年得志官至宰相,虽然也经历几次贬谪,仕途在北宋算非常太平了。但这位顺风顺水的太平宰相,词风却婉约感伤。

 

比范仲淹小两岁的晏殊是江西临川农家子弟,5岁就能创作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抚张知白以神童推荐他参加殿试。14岁的晏殊很快答完试卷,得到宋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呵呵,古代人讲礼法,少年班学生是不能拿正式文凭的,只能是同等学力。

 

宋朝开国太祖赵匡胤有遗训--南人不能为相和不杀谏官,宰相寇准提醒真宗:“晏殊是外地人。”真宗回答道:“张九龄难道不是外地人吗?”看来这两人已经把这个小毛孩视为未来的宰辅了。

 

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上奏说道:“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我。”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

 

晏殊入朝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皇宫给太子选讲官,真宗认为他闭门读书谨慎忠厚选中了他。面圣时真宗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很实在的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

 

真宗对晏殊特别的欣赏,父亲去世服丧未了就提前召回,母亲去世不让他回乡服丧,升迁比同期任何人都快。

 

真宗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真宗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

 

乾兴元年(1022年),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为此他接连迁升,一直到枢密副使。

 

这时的他身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并且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在范仲淹推荐下,他识后来三朝为相的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虽然他是刘太后“垂帘听政”的推手,但是却坚守自己的原则。他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天圣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

 

和亲友离别,吟一首《踏莎行》: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

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

天涯地角寻思遍。

 


这一次贬谪,是一帆风顺的晏殊第一次人生挫折,从此他的词风都是婉约惆怅。

 

他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这是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后,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庆历三年在宰相任上时,他又与范仲淹一起“庆历兴学”,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欧阳修评价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

 

再次被贬谪,想到远离的亲友,晏殊的心绪如同这首《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五年后晏殊回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出兵陕西屡屡击退宋军。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奏请仁宗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有了两次贬谪的教训,刚毅直率的晏殊身段柔软了许多。撤销太监监军遭到强烈的反对,晏殊提出可以让他们自由推举人选,但是如果作战失利监军和推荐人都要同时受惩罚,结果没有一个太监肯给自己惹事。

 

范仲淹和元昊通信劝谕谈和,好水川宋军大败后元昊写了封及其无礼的信,范仲淹把它烧了。朝臣中认为范仲淹这样做有罪,甚至有人要求处斩他。在晏殊的斡旋下,范仲淹被降职调到庆州,但职责不变。

 

边境战事危急,朝中依然党争不辍,晏殊的心情沉重如这首《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晏殊总领“庆历新政”,。

 

但是新政也伤害了一些官僚的利益,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的攻击之言,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

 

晏殊无力保护这些贤臣而被蔡襄等人误解,被弹劾罢相外放。面对这个惨淡的结局,晏殊只能的词酒中自我慰藉。《木兰花》:

 

燕鸿过后莺归去,

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

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

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

烂醉花间应有数。

 


皇祐二年(1050)秋,60岁的晏殊以观文殿学士知永兴军。与远在汴京的亲朋分离,离情别绪难以排遣,于是创作了这首抒怀而“难寄”之作《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在徐州病故,晏殊的心情只有用这首《浣溪沙》可以表达: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故人开始凋零,

珍惜眼前人吧。



辗转到至和元年(1054)六月,仁宗同意晏殊回京城治病,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

 

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晏殊去世,仁宗虽然亲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他感到遗憾,特地二天没有上朝。赠给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门下省长官)的官爵,赐谥号为“元献”,在碑文的首款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 

 

晏殊走了,韩琦、,都是千古留芳的名相。


而他发掘培养的欧阳修,超越他的知人识人,成了千古第一伯乐。“唐宋八大家”宋代其他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的出名,与欧阳修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激赏与推荐。


如果晏殊有灵,应该不会再寂寥惆怅,吟唱的是清新流畅的《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

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

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

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作者简介】春水流,本名卓向东,系博雅书院•作家作品群群友。春水流自言:小时了了混进名校,及至长大泯然于众。关心时事,喜欢瞎想,兴之所至,偶尔下笔。文才有限,所思亦狭。愿听鄙人胡思乱语者,皆吾之贵人。注册有个人公号《春水流的呓语》。


(博雅书院群友原创,转载务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人文科学文史荟萃

诗歌散文小说传奇

寓言故事段子小品

绘画摄影自然风光

 风物工艺艺术欣赏

中国学子博雅书院集群人文艺术交流展示平台;

本刊编委会和主要编审人员,由中国高校名校学子学人自由组合而成 。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