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著名作曲家 > 中科大“少年班”40年培养近4000神童,究竟有多少成才了?这三点启发值得所有家长看! | 好学

中科大“少年班”40年培养近4000神童,究竟有多少成才了?这三点启发值得所有家长看! | 好学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2100实验室

公众号ID:Sci-FM

关注


四十年前的1978年3月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1名少年被选拔进入中科大,成为中国首个少年班大学生。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他们当年被称为“知识荒原上的少年突击队”,更经常被称为“神童”。而今中科大“少年班”已四十年。

当年继中科大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历史上都曾经一度招收少年大学生。

很多父母多少也曾幻想过,如果自家孩子也是这样的“神童”会怎样。那么,这些曾经的“少年大学生”现在又如何?他们的成功或平凡、他们的辉煌或落寞,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怎样的启示?


这群孩子,

有的12岁就能背诵圆周率到一万多位,

改革开放之初,

一群被称为“神童”的少年被送入大学,

这些“少年大学生”的身上,

既有“大科学家梦”,

也背负着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热望与压力……

40年过去了,

这群孩子和这个国家的人才观,

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在《国家相册》节目中,。

少年班培养出来的学生究竟有多牛?尽管只有40年的办学历史,但毕业生在各行业所取得的成绩之漂亮,“我敢说,国内没有任何一个学院能超过我们。”中科大少年班学院院长陈旸说。

下面这份统计数据的确精彩——

截至2015年,中科大少年班37年来共毕业3162名本科生,90%以上考取国内外研究生。

其中19%供职于科教界,超过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其中2人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5人当选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

另有72%活跃在企业界、金融界,其中在世界500强公司、企业任职的约35%。

“更多校友尚在努力打拼中,尚未到达事业巅峰。”陈旸说,随着时间推移,将会有越来越多科大少年班的毕业生带着闪亮的光环进入公众视野。


“少年班”40年,

带来哪些教育启示?

当然,有人出人头地,就有人变得默默无闻。除了取得成就的“天才少年”,也有部分人后来的发展并不如人意。这些曾经的“神童”在智力上的天赋不言而喻,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偏偏没能在成功的路上一路狂进呢?有哪些启示值得家长反思?

01  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庄小威是中科大87级少年班学生,34岁就被哈佛大学聘为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正教授,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时至今日,庄小威仍然高度认可她在少年班的学习,“最大好处是很自由,想学什么课就学什么课,凭自己的兴趣学,这种自由的选课方式养成了我没有太多局限性的思维方式。”

宽口径、个性化,是少年班学院人才培养的最大特征。

“少年班的招生,是从学有余力、智力超前的中学生中选拔,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程序,他们也都要参加高考。”陈旸教授介绍。

少年班的招生方法也在不断优化,确保所招的学生“做好了上大学的准备”,避免因学生自理、自立原因造成的退学,“在过去七八年中,也的确没有少年班学院学生因这些原因而退出。”

“我们不对学生规定统一的知识结构和学业课程要求,而是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陈旸说,“少年班学院的学生,毕业时,100个人应有100份不同的成绩单。” 

那么,父母的意见会左右少年班学生的专业选择吗?

中科大少年班对家长的要求,就是不要将功利的意愿和未曾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要学会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旁观者。学校的责任则在于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宽广的选择空间,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地做出理性的选择。

比如,13岁入学的北京姑娘季珠润,出身科研世家。选平台时,在和老师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后,她放弃了父母所从事的生物、地球化学领域,选择了应用物理。后来去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应用物理博士学位。

02 童年的欢乐、创造力是取得成就的基础

当然,少年班也不是全部都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曾被誉为“中国第一天才少年”的宁铂,是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少年班的明星,19岁成为中国大学里最年轻的助教,但1998年他在《实话实说》节目中却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四年后,38岁的宁铂突然宣布出家为僧。14岁考入大学的王思涵,毕业考试时却仅有一门英语及格,被学校责令退学;另一位神童魏永康在读硕士研究生时也遭到退学。

宁铂在《实话实说》(1998)节目

其实,有一种西方传统的幽暗意识——“超常的事物并不一定是幸运,它往往会给它的主人带来灾祸”。

在电影《天才少女》中,母亲早逝的七岁女孩玛丽是个数学神童,但当她的天份显露出来时,抚养她的舅舅弗兰克却坚持不肯将她送去那种天才少年班,因为他认定,如果玛丽不能像普通人那样长大,就会像她母亲黛安那样无法得到自己的幸福:黛安极有天份,但也因此从小被母亲禁锢在家里研究数学,没有娱乐,没有玩伴,也没体会过体育、夏令营或派对带来的欢乐,最终不幸。

与之相反,争夺抚养权的外婆伊芙琳则代表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天才是十亿人里才出一个的稀有物种,人类的进步就靠他们推动,因而让他们过普通人的生活就是浪费了他们的才华,这是不可容忍的。但在弗兰克看来,“天才养成计划”让天才本身成了受害者,神童确实是特殊的人,但如果过于强调这种特殊性,那么这种天赋带给他们的可能就是不幸。

很多“神童”,他们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智力发育早,但未必潜力也一定更强,更不能证明他们在别的方面也同样懂事早熟。未来的发展不容易,也未必是他们“不行了”,而是“神童”的光环给了他们远远超出常人的压力.

可是别忘了,神童毕竟也是孩子,不论接受怎样的培养模式,儿童该有的欢乐、好奇心、创造力才是成才的基础。

03 神童“平庸”并不代表“读书无用”

当年21名少年,有3个人入读后不久,便成为家喻户晓的“天才神童”,他们分别是宁铂、谢彦波和干政。可是,几十年后,宁铂出家为僧,谢彦波在普林斯顿与导师闹僵了关系,干政患上精神疾病,天才神童的神话似乎就此终结了。

于是有人质疑,还有如此培养人才的必要吗?更偏激的人则疑问,读书真的能够改变命运吗?

德国知名研究机构GFK集团一项调查显示,当被问到“好的生活有哪些要素时”,只有22%的中国人选择了“大学教育”,其重要性排在第十五位。

其实,这是典型的功利心态。他们所看重的,并不只是教育对个人品性素养的塑造,而是很现实地注意到了教育所带来的物质成功。

事实上,考试成绩所能证明的只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个很小侧面,且偏重于智力层面。但性格、专注力、毅力等因素在人生道路上的影响往往还更大——当然,还有所谓“运气”和机遇。

“教育改变命运”与其说是一个事实,倒不如说是一种信念,是对向上流动和相对公平的一种社会期望;但当人们发现读书并不能带来他们所期望的物质回报时,一些人开始鼓吹“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打击了试图通过读书来变现的功利心态。但其实,与以往那种科举人才选拔、天才少年班之类的精英教育不同,现代国家的大学教育是一种国民素质的普及教育,读书、上大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孩子具备合格的公民素质。

 

每天一个小实验

培养孩子从现在开始



参考资料:

:40年了,这一探索告诉我们: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新京报:中科大“少年班”四十年:被推崇的神童,被嘲讽的神童

华尔街见闻:人物 | 中科大少年班走出来的金融教授

尹老师谈教育:曾被视为未来栋梁的科大少年班神童们,现在怎样了?

文汇教育:中科大少年班探索近40年:坚决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