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古典音乐 > 【热点】“神童”乌龙事件

【热点】“神童”乌龙事件

  • 发布时间:2023-05-10 14:56:27


【新闻回顾】

近日山东莱阳“14岁神童”李某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参加“ACPC大赛”等多个国际比赛并获大奖,14岁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的消息是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官方微信上对李某成绩的介绍,在不少网友感叹“天才神童”的同时,也有很多质疑声音,莱阳教体局先是发声力证,又称“宣传需要”。在相关调查组核实情况后发布声明,由于核实不严,该消息为失实消息。

李某本人向媒体展示的部分与高校的往来邮件中,落款、发件人等信息不规范,参加的多项活动也无法查到主办方信息,甚至其所注册的公司,也被当地工商部门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


【殊途同归】

神童”之事与为孩子报各式兴趣班、追求“全才”式培养、5岁孩子得斑秃追求的是对孩子进行提早“开发”、超前教育,以激发孩子成为“优秀之才”这一方面,当然是现实的教育竞争焦虑,以及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使然,但另一方面,这种培养“神童”“超前教育”的心态一旦走向极端,就变成了“揠苗助长”,不仅违背教育规律,对孩子将造成伤害


【消极影响】

1.“神童”李某从高高的“神坛”跌落,迎接他的不再是周围人的羡慕和夸奖,而是来自全国媒体、网友的质疑与指责,被夺去“神童光环”,打上“少年神棍”的烙印,对一位14岁的孩子来说心灵的创伤难以抚平。

2.地教育部门的虚假包装、媒体的过分渲染与公众的过度期待,更加推动学校、家长向激进式、揠苗助长式教育前进,对教育不负责任;造假、追捧神童等行为扭曲孩子价值观,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社会问题】

1.此次事件可谓是再次对社会由来已久的“神童情结”的一次嘲讽。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就有“伤仲永”的案例,可现实中,社会的“神童情结”却依然根深蒂固。这不仅包括一些教育机构习惯以“神童”概念去为自己的教育方法做加持,也表现在学校和教育部门对“神童”的追捧

2.这起事件,“14岁神童”爆得大名,源自当地教育部门的主动“报喜”。当地教育部门要塑造一个学有所成、前途远大的天才少年样板,甚至要把李某某打造成为当地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政绩工程。才可能对这样疑点重重的信息失去应有的甄别能力。

3.对不少家长而言,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尽量让孩子变得“全能”,能够显示出“神”的一面,超越绝大多数同龄孩子,是不少家长潜意识的流露。

4.“神童情结”所对应的教育认知有偏差。学习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而教育理念中,希望孩子变得更复杂、更深奥的想法似乎深得人心。


【解决改正】

1.学校及教育部门借此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要端正稳扎稳打的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学生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规范内部管理,改进工作作风杜绝浮躁、追求政绩的观念

2. 主管部门尽快厘清涉嫌炮制神童事迹的流程,问责当事人,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加强对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的引导,从教育工作者率先转变激进的教育观,杜绝此类事件再发生,缓解社会超前教育现状。

3.媒体工作者要遵守职业操守,有义务向社会宣传正能量,履行调查、监督责任,不歪曲事实,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报道评论。向社会广大群众宣传正确的教育观,纠正不良风气,倡导勤奋、诚实的品德。对反面案例深刻剖析、借鉴优秀案例,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4.作为家长纠正自身教育焦虑行为,杜绝激进的、揠苗助长的、超前的教育方式,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的进行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友情链接